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99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17 22:15:28 | 只看該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2月17日(周二),我們繼續(xù)有請中醫(yī)名家曹東義教授,為我們深度解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第9講。

        曹東義,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師承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xiàn)任河北省中醫(yī)藥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世界中聯(lián)一技之長分會會長、河北省中醫(y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41部,發(fā)表論文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們學習《內(nèi)經(jīng)》的范圍:
《素問·陰陽別論》的后半部分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jīng)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于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jié)M,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99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19 22:49:2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12月18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曹老師的著作《鄧老熱病研究》之
         細說秋燥證治。
         鄧老介紹說:“秋燥是感受秋令燥氣而發(fā)的疾病,初起即見發(fā)熱,咳嗽少痰,咽干,鼻燥等津傷氣燥證候是其特點。秋季的感冒、流感等病,可參考本節(jié)的辨證治療!
         吳鞠通說:“前人有云:六氣之中,惟燥不為病,似不盡然。蓋以《內(nèi)經(jīng)》少秋感于燥一條,故有此議耳。如陽明司天之年,豈無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氣候較夏冬之偏寒偏熱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氣為病者多,其由于本氣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氣而病者重,本氣自病者輕耳。其由于本氣自病之燥證,初起必在肺衛(wèi),故以桑杏湯清氣分之燥也。”
         鄧老分析燥病的病因病理,認為本病是感受秋燥時氣,正不勝邪而發(fā)病,初先犯肺衛(wèi),故有發(fā)熱、咳嗽、頭痛、鼻塞、口干舌燥、皮膚干痛等肺衛(wèi)分癥狀。由于秋季氣候偏涼、偏熱之不同,而初起發(fā)病有涼燥與溫燥之異,大抵秋深初涼,氣候偏涼而干燥,病多涼燥證;若久晴無雨,秋陽暴烈,氣候干燥,病多溫燥證。但主要還是看人體津氣內(nèi)虛的程度和反應性而定,涼燥發(fā)病似感冒風寒咳嗽,其與溫燥初起不同之處,在于惡寒較重,發(fā)熱較輕,脈不數(shù),舌不紅等為辨,涼燥不解,化熱之后亦與溫燥辨證相同了。臨床上燥氣發(fā)病,比風寒暑濕等氣為輕,所以本病的傳變,亦較風溫、暑溫等少。若燥氣化火,則有上擾頭目清竅等證燥傷胃津,內(nèi)結陽明,則有腑實便秘證;或入營血出現(xiàn)氣血兩燔證,最后亦會燥傷肝腎之陰,但來勢一般較為緩慢。讓我們共同期待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賀劉敬章講述著作稿《鄧老熱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鄧鐵濤先生關于秋燥證治的有關內(nèi)容。
鄧老介紹說,涼燥初起,邪在肺衛(wèi)。其主證是:初起頭痛,惡風寒,鼻塞咽干,咳嗽痰少,或稀痰,舌苔薄白,脈浮緩。分析其病機:秋涼外侵,郁遏肺氣,故鼻塞、惡風寒而頭痛;咽干是燥氣傷津;肺氣不宣,故咳嗽少痰,涼燥偏于寒故或見稀痰;苔薄白、脈浮緩是表證的舌象和脈象。   治法用辛開溫潤,方用杏蘇散。此方以二陳湯化痰,前、杏、枳、桔宣肺利氣,合蘇葉、姜、棗疏風寒,調(diào)營衛(wèi),共具辛開溫潤的作用。
杏蘇散方
蘇葉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生姜 大棗(去核) 橘皮 杏仁 甘草
加減法: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兼泄瀉腹?jié)M者,加蒼術、厚樸。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熱甚加黃芩,泄瀉腹?jié)M者不用。
鄧老說,溫燥傷肺,其主證是:頭痛,發(fā)熱,干咳,口鼻干燥而渴,舌紅苔白,脈浮或數(shù)大。分析其病機:感受秋燥之氣,肺氣失宣,故有發(fā)熱、頭痛等表證;津液為燥氣所傷,故干咳、口渴、鼻燥;苔白、脈浮屬表證的舌脈;舌紅是津傷化熱之證。治法用辛涼甘潤,方用桑杏湯。
桑杏湯方
桑葉(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 沙參(二錢) 象貝(一錢) 香豉(一錢) 梔皮(一錢) 梨皮(一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輕藥不得重用,重用必過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氣味必變,藥之氣味俱輕故也)。
鄧老評價說:“此方以桑、杏、貝、豉宣通肺氣,合沙參、梔皮、梨皮養(yǎng)津清熱。藥味輕清,分量亦輕,符合治上焦用輕清上浮的原則,所謂‘辛涼甘潤,燥病自平’,即此方意。若火郁上焦,齦腫咽痛,或耳鳴目赤,是燥氣化火,上擾清竅所致,治當辛涼清上,用翹荷湯之辛涼清燥泄熱輕劑。方中薄荷辛散,合連翹、梔子皮、綠豆皮以清燥火之上擾,甘、桔利咽止痛!
鄧老介紹說,燥傷肺胃,其主證有:發(fā)熱,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脈虛數(shù)。分析其病機:乃燥傷胃津,則口舌干燥而渴飲;傷肺津則氣燥而干咳不已,此證發(fā)熱不甚高,屬津傷之虛熱。治法用甘涼養(yǎng)津,方用沙參麥冬湯。
沙參麥冬湯
沙參(三錢) 玉竹(二錢) 生甘草(一錢) 冬桑葉(一錢五分) 麥冬(三錢) 生扁豆(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
鄧老說,燥熱傷肺,其主證有:身熱,咳嗽,氣促,甚則嘔逆,口干而渴,舌苔白薄而干,脈澀。分析其病機:肺受燥熱,氣郁不宣,故身熱咳嗽;津液耗傷過多,氣失潤養(yǎng),可出現(xiàn)氣促。若連及胃,津干氣逆則咳嗽嘔逆并見。失治則可發(fā)展到肺熱葉焦而成痿痹,本證較之上證為重。治法用辛涼甘潤,養(yǎng)津固氣。方用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湯方
石膏(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霜桑葉(三錢) 人參(七分) 杏仁(泥,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錢) 阿膠(八分) 麥冬(不去心,二錢) 枇杷葉(去凈毛,炙,六分)
水一碗,煮六分,頻頻二、三次溫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黃。
津傷腸燥,鄧老認為其主證有:咳嗽多痰,胸腹脹滿,大便秘結。分析其病機:肺受燥熱,氣不宣暢,輸布失職,停聚生痰,故咳嗽痰多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不布津,則大腸乏液,失卻潤滑,以致糟粕排泄不下而為便秘腹脹。此證系由肺燥漸延及腸燥而成。治法用宣肺化痰,潤腸通便。方用五仁橘皮湯。
99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19 22:52:1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四晚上(2019年12月19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繼續(xù)來學習《臨證指南跟師錄》之國醫(yī)大師李士懋從痰瘀論治現(xiàn)代疑難雜癥的內(nèi)容。近年來,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精神情志的變化,現(xiàn)代制冷設備的廣泛使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當治療,以及誤用、過用保健食品等因素的影響,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腫瘤等,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其病因越來越復雜,種類越來越繁多,表現(xiàn)越來越多樣,治療越來越棘手,康復越來越緩慢。國醫(yī)大師李士懋將這些疾病統(tǒng)稱為現(xiàn)代疑難雜病,他認為這些病癥多屬于中醫(yī)痰證,淤血證,或痰瘀互結證,臨證可依此類進行辨證施治,F(xiàn)代疑難雜病多符合中醫(yī)痰邪粘滯、膠結、纏綿難愈的特點,李士懋教授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腎三臟,而當從五臟全面考慮,辨證治療,并貴在加減,F(xiàn)代疑難雜病也符合淤血的特點,李士懋教授在臨床上治療淤血證,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諸方,并強調(diào)應用活血化瘀法必須辨證論治,切切不可一味的活血。現(xiàn)代疑難雜病臨床最為多見的是痰瘀互結證,比單純的痰證,或是淤血證,更加纏綿難愈,所以呢治療應當是緩圖,應善于守方,即攻逐邪氣,又不傷損正氣,方為王道之法。
從痰論治
       李士懋先生認為,現(xiàn)代疑難雜病的病因符合中醫(yī)痰邪的形成特點,如朱丹溪所說:“或因憂郁,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
       現(xiàn)代疑難雜病種類的多樣性,符合中醫(yī)“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如沈金鰲云“痰飲其為物,流動不測,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nèi)外皆到,五臟六腑具有。”
       現(xiàn)代疑難雜病癥狀的多樣性,符合中醫(yī)“怪病多痰”之說。讓我們敬請期待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賀劉敬章講述《臨證指南跟師錄》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國醫(yī)大師李士懋從痰瘀論治現(xiàn)代疑難雜癥的有關經(jīng)驗。

“百度”介紹說:
李士懋(1936~2015),男。國醫(yī)大師,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北省大名醫(yī)。先生治學嚴謹,大醫(yī)精誠。集學術思想、臨床經(jīng)驗和思辨特點,出版專著八部;發(fā)表論文七十六篇;省級科技進步獎七項;研制中藥新藥五項,均獲臨床批件。擅治心腦血管疾病等疑難雜癥,遍及臨床各科。
2015年10月25日15時,國醫(yī)大師李士懋逝世,享年80歲。

我和李士懋大師雖然接觸不是特別多,但是也相識20多年,很敬重他對于中醫(yī)學術的研究,獨立思考,勤于臨證,敢于創(chuàng)新,是很難得的長者、大師。
他提出以脈斷證、脈無假,溫病屬于郁熱,善用升降散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主導拍攝《中醫(yī)圣地——河北》至今令我難忘。
他推動內(nèi)丘縣建“中醫(yī)藥強縣”,言猶在耳。
我們一起去長春參加“國醫(yī)大師學術論壇”,至今歷歷在目。
他支持我,在河北中醫(yī)學院學術報告廳,召開張仲景學術研究年會,談桂枝湯方后注的煎服法,闡發(fā)“正汗、邪汗、測汗法”,給大家留下難忘的一幕。
他在北京市中醫(yī)院的病床上,與我相見之時,滿含期待,希望未來仍然可以為中醫(yī)事業(yè)盡心盡力奮斗一番,壯心不已的場景,永留心間。
寫到這里,很想問一聲:
李士懋大師,中醫(yī)事業(yè)最近的變化,您知道嗎?滿意吧?
99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21 20:43:47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好!各位師兄師姐大家晚上好!我是劉云雙,一技之長空中課堂又和大家見面了。
       本周五晚上(2019年12月20日)我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藥學》解表藥的第二小節(jié)辛涼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性味多為辛涼,發(fā)散作用也較辛溫解表藥緩和,以宣散風熱為其主要作用。適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發(fā)熱。微惡風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等證。部分藥物兼具清頭目,利咽喉,或宣肺止咳,散邪透疹等作用,故風熱性眼病,咽喉腫痛,疹出不透或風熱咳嗽,諸證也可選用,并常與清熱解毒藥物配伍應用。
      希望曹老師及諸位師兄師姐給予批評指證。http://www.ynjkcy.com/zyx
        祝賀劉云雙講述《中藥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解表藥的辛涼解表藥。
       古代沒有辛涼解表的說法,《素問》說“發(fā)表不遠熱”,《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邊發(fā)汗的藥物是熱藥,出土的“漢代醫(yī)簡”有《傷寒四物方》也是用熱藥發(fā)汗。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用辛溫解表,而沒有辛涼解表方劑。
       從《肘后方》開始,不斷出現(xiàn)辛涼解表方劑,直到金代張子和《儒門事親》才提出“寒涼也能讓人出汗”的學術見解,此后,逐漸把辛涼解表作為基本法則。
中醫(yī)發(fā)汗,從烤火、灸法、摩膏發(fā)汗,運動取汗、熱藥發(fā)汗,逐漸摸索出辛涼解表,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不斷探索。
當然,期間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傳染病發(fā)生流行。
這些傳染病,有很多需要發(fā)汗解表。
也有一些,不需要發(fā)汗解表。
總之,中醫(yī)針對的主要是人體的反應性,也就是狀態(tài),而不是針對傳染病的微生物,更不是西醫(yī)的疾病名稱。
99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21 22:06:00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19年12月21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國醫(yī)大師・朱良春》這本書的內(nèi)容:
       第四章:探索經(jīng)典對動物藥的運用:
      (1)增精補虛,調(diào)理沖任(2)攻逐瘀血,蕩滌邪熱(3)緩中補虛,逐瘀生新的原文、闡釋以及解釋以知的一些內(nèi)容
        
      敬請期待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具體內(nèi)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賀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國醫(yī)大師・朱良春》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第四章:探索經(jīng)典對動物藥的運用:
     祖國醫(yī)學對動物藥的應用,始于《內(nèi)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張仲景更是一位善于運用動物藥的大師。朱老研究《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中運用動物藥的方劑,認為理法俱備,法度嚴謹,寓意良深。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對后世醫(yī)學的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
       《素問·腹中論》說:“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鲗骨一藘?nèi),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朱老認為《內(nèi)經(jīng)》此方,實際上是一張通補奇經(jīng)之祖方。一般說來,奇經(jīng)病變都是大病、久病所累及;沖任二脈的病變,除因直接損傷(如手術)所導致外,大多起于慢性久病之后,所謂肝腎損傷,累及奇經(jīng)!秲(nèi)經(jīng)》此證,亦由肝傷所致,這一認識,先圣后賢,都是一致的。需要著重說明的,此方之組成,有兩大特點:其一,選用了雀卵、鮑魚等動物藥來填補精血,既是養(yǎng)肝腎,又是益沖任。后世醫(yī)家所謂“味腥氣穢,善走奇經(jīng)”,即是受其啟示。其二,以補澀為主,澀中寓通。烏賊骨、茜草不僅能固澀下焦,而且能通利血脈,所以說二味能行能止。為何要通?蓋非通經(jīng)氣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脈,這是調(diào)理奇經(jīng)的一個重大法則,足以啟迪后人!秲(nèi)經(jīng)》此方之應用十分廣泛,除用于傷肝經(jīng)閉外,還適用于崩漏,特別是暴崩。
       朱老認為,《傷寒論》從小便利與不利,作為蓄水與蓄血辨證之重要標志。蓋蓄水者,病在氣分,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而蓄血則病在血分,并不影響氣化功能,所以小便自利。個人認為,這僅僅是言其常,而未能盡其變。假使瘀血阻滯,影響氣化功能,不僅可見小便不利,還可見腫滿之疾。從臨床實際來看,風濕性心臟病、肝硬化腹水、腎功能衰竭等,均可見小便不利,或腹水,或腫滿等證候。而此等疾患,均有不同程度之瘀血表現(xiàn),假如僅就小便不利這一癥狀,從氣分來處理,就難收到預期之效果,而有時采用破瘀藥后,則可獲得明顯的功效,這是發(fā)人深省的。個人嘗用水蛭粉治療“風心”證見心下痞堅、腹水、小便不利者,及“肺心”而面浮、喘促、足腫、小溲短少者,其效較佳,可以佐證。
瘀血證可見“發(fā)狂”之神志癥狀,后世醫(yī)家積累了不少用逐瘀活血法治療癲狂、狂犬病之治驗,就是受了仲景之啟示。瘀血可致“身黃”,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傷寒論》既闡明了“瘀熱在里”、“寒濕在里”可致發(fā)黃,又指明了“瘀血”致黃,三者鼎足,成為黃疸辨證的重要綱領。所謂瘀血發(fā)黃,是指瘀血內(nèi)阻,致使膽失通降而言。經(jīng)驗證明,凡瘀血發(fā)黃,用茵陳則無效,非活血化瘀不能奏功。當然,在藥物的選用上,并不拘于抵當湯、丸!肚Ы鸱健分紊砗疅岚l(fā)黃,用大黃、芒硝、歸尾、桃仁、人參、桂心為末,酒服二方寸匕,就很有特色:其一,治黃不用茵陳;其二,攻下化瘀,輔以益氣扶正,庶幾攻不傷正。凡瘀血發(fā)黃,此方可作借鑒。如瘀熱較重,可去桂心加丹皮,余如三棱、莪術、劉寄奴等,均可因證而施。
      朱老說,仲景用蟲類藥治瘀血,《傷寒論》有抵當湯丸,《金匱》有下瘀血湯,二者均系內(nèi)有瘀血,身體未虛,故純用攻逐,取其急治;此系五勞虛極,內(nèi)有干血,故宜攻補兼施,徐圖效機。庶蟲具有活血散瘀、消癥攻堅、療傷定痛等多種功效,其特點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堕L沙藥解》說它“善化瘀血,最補損傷”,故虛人亦可用之。如仲景治療產(chǎn)后腹痛之“下瘀血湯”,以及治療瘧母痞塊之“鱉甲煎丸”,均用之,可資佐證。大黃蟅蟲丸以破瘀藥  為主,養(yǎng)血之潤劑為輔,雖云“緩中補虛”,但畢竟是以祛瘀藥為主之方劑,此方之應用,關鍵在于審證要明確,虛勞羸瘦確屬瘀血為患者方可應用,否則每致僨事。故前人謂此方是治療干血勞之良劑,當三復斯言。應用大黃蟅蟲丸之標準,必具備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腹?jié)M不能食這三癥,方不致誤。許州陳大夫之“百勞丸”(當歸、乳香、沒藥、虻蟲、人參、大黃、水蛭、桃仁),治一切勞瘵積滯,立意與此方仿佛,均為祛瘀生新,治虛勞因干血為患之良劑。吾師章次公先生對仲景之學有精深之造詣,善用蟲類藥治療沉疴痼疾。如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肝脾腫大、腹脹,善用攻補兼施之法,嘗取蟅蟲、蜣螂蟲、螻蛄、將軍干等,配合皊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之品,多能迅速控制癥狀。姜春華教授亦喜用下瘀血湯治療肝硬化,屢奏殊功。個人曾根據(jù)章師之經(jīng)驗,制訂“復肝散”(紅參須、雞內(nèi)金、紫河車、廣郁金、廣姜黃、參三七、地鱉蟲、炮山甲)治療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大能消癥破積,縮小肝脾,改善肝質,恢復肝功,增加食欲,并有提高血漿蛋白、糾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之功。
   
99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22 22:19:02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9年12月22日),由曹傳龍接著講《永遠的大道國醫(yī)》。他講的小標題是:一代醫(yī)家馬蒔。馬蒔,字仲化,號玄(元)臺子,約生活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為明代著名醫(yī)家,著有《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注證發(fā)微》合稱《黃帝內(nèi)經(jīng)注證發(fā)微》等。本講主要介紹了紹興文化(紹興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譽)、紹興醫(yī)學、紹派傷寒的淵源對馬蒔的影響,以及馬蒔的學術觀點、《內(nèi)經(jīng)》相關理論。希望大家批評指正!http://www.ynjkcy.com/ddgy總結小詩:
一代醫(yī)家馬仲化,
紹醫(yī)文化滋養(yǎng)他。
《黃帝內(nèi)經(jīng)》作新解,
醫(yī)家津梁傳奇葩。
      祝賀曹傳龍講《永遠的大道國醫(y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明代醫(yī)家馬蒔的學術成就。
馬蒔曾任太醫(yī)院正,認為《黃帝內(nèi)經(jīng)》應分為《素問》9卷,《靈樞經(jīng)》9卷,同時他認為《靈樞經(jīng)》前無注釋,文字玄奧,閱讀起來較困難,所以他在太醫(yī)院職期間,對《素問》和《靈樞經(jīng)》重新分卷并加以注釋。著有《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注證發(fā)微》二書。由于他擅長針灸,因而對《靈樞經(jīng)》的注釋遠較《素問》注釋較高,成為歷史上第一部《靈樞》的全注本。汪昂在其《內(nèi)經(jīng)約注》里曾評價說:“《靈樞》從前無注,其文字古奧,名數(shù)繁多,觀者皺眉,作為醫(yī)者又棄之不讀,至明始有馬玄臺之注,其疏經(jīng)絡穴道,頗為鮮明!
       馬蒔注釋《內(nèi)經(jīng)》,不是因循守舊,沿襲前說,而是從臨床實際出發(fā)結合原文本意進行闡釋。如對于“壯火”、“少火”他既沒有隨文衍義.也沒有沿用舊說,而是結合上下文意和臨床實踐注釋云:“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用壯火之品,則吾人之氣不能當之而反衰矣.如用烏、附之類,而吾人之氣不能勝之.故發(fā)熱。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生旺,血亦壯矣.如用參、歸之類.而氣血漸旺者也!比绱擞柦,使“壯火”、“少火”之義緊扣此節(jié)原文上下之旨意,又符合臨床之實踐。
       馬蒔在注釋《靈樞·經(jīng)筋篇》的“經(jīng)筋之病,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馬蒔注釋說:“寒急有陰陽之分,背為陽,陽急則反折;腹為陰,陰急則俯不伸,故制為焠刺者.正為寒也。焠刺即燔針!比绻麤]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于陽急,陰急之分,便不會如此熟識。
       他對《靈樞·四時氣篇》中“春取經(jīng),夏取盛經(jīng)孫絡,秋取經(jīng)俞.冬取井滎”一段注釋時說:“春取經(jīng)之經(jīng),當作絡,義見《素問·水熱穴論》。春取絡穴之血脈分肉間,如手太陰肺經(jīng)列缺為絡之類。夏取盛經(jīng)孫絡者,盛經(jīng)如手陽明大腸經(jīng)陽溪為經(jīng)之類;孫絡者,即《脈度篇》所謂“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也。秋取各經(jīng)之俞穴,如手太陰肺經(jīng)太淵為俞之類。冬取井滎.取井以瀉陽逆.則陰經(jīng)當刺井穴.如手太陰肺經(jīng)少商為井之類;取滎以實陽氣.則陽經(jīng)當刺滎穴,如手陽明大腸經(jīng)二間為滎之類!庇捎谒臅r邪氣侵犯人體各有或深或淺的不同.針刺選穴便有井、滎、俞、經(jīng)、合的不同.如果不是有豐富的針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人,決不能有如此準確深刻的注釋。
99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23 20:04:19 | 只看該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明天曹教授外出開會,故講座改在今晚,2019年12月23日(周一),我們繼續(xù)有請中醫(yī)名家曹東義教授,為我們深度解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第10講。

       曹東義,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師承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xiàn)任河北省中醫(yī)藥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世界中聯(lián)一技之長分會會長、河北省中醫(y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41部,發(fā)表論文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內(nèi)經(jīng)》的范圍: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shù),生于毫厘,毫厘之數(shù),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圣之業(yè),而宣明大道,非齊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99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24 21:38:16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12月23日20:30)由馬京雪和大家一起學習陳士鐸的《辨證錄》。
     本周我們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
     71,有人一時猝中,手足牽搐,口眼喎斜,然神思則清,言語如故,人以為陽虛中風也,而熟知不然。夫陽虛猝倒,未有不神昏者也。今猝倒而心中明了,狀似陽虛,而非陽虛,此乃陰虛之中耳。
     72,有人平居無恙,只覺手足麻木,尚無口眼喎斜等癥,人以為風中于內(nèi),三年后必有暈仆之癥矣。
     73,有人遍身麻木,而身又不顛仆,狀似中風,然而風則有之,而非中也。
     74,有人天稟甚濃,又素好燒酒,一時怒氣相激,致成口眼喎斜,有似中風,而未嘗身仆,且善飲食,其脈洪大有力,此非風中,乃火盛而肝傷也。
      75,有人猝中之后,手足流注疼痛,久之則麻痹不仁,難以屈伸,人以為中風之傷,以致風濕相搏,關節(jié)不利也,而不知不然。此癥實因先有水濕,人不知治元氣之衰,而反去祛風利濕,以成似中風之癥也。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http://www.ynjkcy.com/bzl
    祝賀馬京雪講述陳士鐸《辨證錄》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又討論了五個病例。

71,有人一時猝中,手足牽搐,口眼喎斜,然神思則清,言語如故,人以為陽虛中風也,而熟知不然。夫陽虛猝倒,未有不神昏者也。今猝倒而心中明了,狀似陽虛,而非陽虛,此乃陰虛之中耳。
     肝腎陰虛,風動木揺,非外來之風。
陳士鐸說,方用填陰湯∶
熟地(四兩,120克)山茱萸(二兩,60克) 北五味(三錢,9克) 麥冬(一兩,30克) 山藥(一兩,30克) 白芥子(五錢,15克) 破故紙(一錢,3克) 牛膝(三錢,9克) 附子(一分,0.3克)水煎服。一劑而牽搐除,再劑而口眼正,一連十劑而平復如常矣。
    此癥用清寧湯亦效。
熟地 麥冬(各二兩,60克) 北五味(三錢,9克) 芡實 巴戟天 菟絲子(各一兩,30克)水煎服。

72,有人平居無恙,只覺手足麻木,尚無口眼喎斜等癥,人以為風中于內(nèi),三年后必有暈仆之癥矣。
     麻木不仁,營衛(wèi)氣血不能濡養(yǎng)滋潤,或由痰濁淤血阻滯而不暢。
陳士鐸說,方用釋麻湯∶
人參(一錢,3克) 當歸(三錢,9克) 黃芪(三錢,9克) 茯苓(三錢,9克) 半夏(一錢,3克) 白芥子(一錢,3克) 陳皮(一錢,3克) 白術(三錢,9克) 甘草(五分,1.5克) 附子(一分,0.3克) 柴胡(八分,2.4克)水煎服。一連四劑,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
      此癥用芪附湯亦妙。
人參 茯神(各三錢,9克) 白術 黃芪(各五錢,15克) 附子(二分,0.6克)水煎服。

73,有人遍身麻木,而身又不顛仆,狀似中風,然而風則有之,而非中也。
     全身麻木,氣血不榮、不通,治療需補益氣血。
    陳士鐸說,方用解縛湯∶
黃芪(一兩,30克) 當歸(五錢,15克) 人參(五錢,15克) 附子(一錢,3克) 白芍(五錢,15克) 葳蕤(一兩,30克) 白術(五錢,15克) 熟地(五錢,15克) 天花粉(三錢,9克) 秦艽(三錢,9克) 羌活(一錢,3克)水煎服。一連四劑,身知痛癢矣,十劑全愈。
     此癥用順氣和血湯亦大佳。
當歸(三錢,9克) 白術(五錢,15克) 黃芪(五錢,15克) 人參(二錢,6克) 附子(一片,0.3) 天麻 南星 羌活 獨活(各五分,1.5克) 半夏(一錢,3克)水煎服。


74,有人天稟甚濃,又素好燒酒,一時怒氣相激,致成口眼喎斜,有似中風,而未嘗身仆,且善飲食,其脈洪大有力,此非風中,乃火盛而肝傷也。
    酒客多內(nèi)熱,怒火升肝陽。
    陳士鐸說,方用∶
酒蒸大黃(二錢,6克) 柴胡(一錢,3克) 白芍(一兩,30克) 當歸(一兩,30克) 白芥子(二錢,6克) 炒梔子(二錢,6克)水煎服。方名解焚湯。
    此癥亦可用寬氣湯∶
柴胡 烏藥 秦艽 甘草 酒蒸大黃(各一錢) 白芍(一兩) 茯苓(三錢) 當歸(三錢) 防風(各三分) 天花粉(二錢)水煎服。

75,有人猝中之后,手足流注疼痛,久之則麻痹不仁,難以屈伸,人以為中風之傷,以致風濕相搏,關節(jié)不利也,而不知不然。此癥實因先有水濕,人不知治元氣之衰,而反去祛風利濕,以成似中風之癥也。
    因虛致瘀,不通則痛。
    陳士鐸說,今用兩利湯:
白術(五錢) 茯苓(五錢) 薏仁(一兩)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白芍(一兩) 當歸(一錢) 肉桂(三分) 防風(五分) 半夏(一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疼痛止,再服十劑而麻痹愈,再服十劑而屈伸盡利矣。
     此癥用至仁湯亦能收功。
白術 黃芪 白芍 天花粉(各三錢) 茯苓(五錢) 車前子(一錢) 防風(五分) 甘草(五分) 肉桂(三分) 益智仁(五分)水煎服。


99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24 22:08:16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2月24日)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全國經(jīng)方高級講習班現(xiàn)場實錄》。

      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是:苓桂輩方證演化與疑難雜病的論治。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賀張海濤講述《全國經(jīng)方高級講習班現(xiàn)場實錄》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苓桂輩方證演化與疑難雜病的論治。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里邊應用以茯苓、桂枝為主組合的系列方藥,解決了很多病癥的的治療問題,被稱為“苓桂劑、苓桂類方、苓桂輩”。

      茯苓健脾利濕,淡滲利水;桂枝通陽化氣,溫通血脈。

      脾胃屬土,居中焦,為樞紐,主要是受納水谷,腐熟運化,土克水而不制水,腎主水,在下焦。



天道與人道,很多情況是相反的。

《老子道德經(jīng)》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火曰炎上,是天道,心火在上,應該向上,但是,人道之中與此不同。心火需要下降,下溫腎水。

水月潤下,但是,腎水上濟心火。

否則,只講天道,不講人道,就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了。

苓桂劑,就是借天道,行人道。

很多情況下,治水比健脾胃難。



腎中的陽氣很重要。
100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12-26 21:48:06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2019年12月25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曹老師的著作《鄧老熱病研究》的第30講: 戰(zhàn)勝傳染病的理論與經(jīng)驗

         鄧鐵濤先生說:“西醫(yī)以微生物為靶子,千方百計尋找殺滅細菌、病毒的藥物,或研制預防疫苗。自抗生素發(fā)明以來近50年,對細菌性疾病的治療取得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越來越強,尤其是病菌的抗藥性比新抗生素的研制更快,不少有識之士十分擔心,將來會出現(xiàn)無藥可治的細菌性疾!若論病毒性疾病,近半個世紀以來一再證明如乙腦、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中醫(yī)治療遠勝于西醫(yī)。新瘟疫SARS之戰(zhàn)則眾所周知,優(yōu)勢有目共睹不必說了。疫苗之研制則是西醫(yī)的優(yōu)勢。但中醫(yī)的防治也是優(yōu)勢。中醫(yī)對傳染病治療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有多少張方,更關鍵在于有正確的理論指導。

         讓我們共同期待武寧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賀武寧講述書稿《鄧老熱病研究》的第30講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學習了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先生論述中醫(yī) 戰(zhàn)勝傳染病的理論與經(jīng)驗的有關內(nèi)容。



         中醫(yī)與西醫(yī)是不同的學術體系,中醫(yī)說“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又說“藏于精者春不病溫”,不依靠殺滅微生物為主要方法,而是充分發(fā)揮人體抗病能力,千方百計尋找維護正氣,扶正祛邪的方法。



          中醫(yī)在與傳染病斗爭的歷史過程之中,探索出來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向人類貢獻了“免疫思想和可以操作的免疫技術”。



         這些“原創(chuàng)”的思想和技術傳到西方,就像四大發(fā)明那樣,影響了世界,改變了人類與疾病斗爭的局面,最終消滅了天花,也控制住了大部分傳染病的流行。而且,將來在心腦血管病、風濕病和癌癥等領域,還有很多重要作用。



         中醫(yī)原創(chuàng)的免疫思想和技術很重要,西方醫(yī)學的引進再創(chuàng)新也很難得。



        東西方醫(yī)學的交流和碰撞,已經(jīng)結出了豐碩的成果,針灸和中藥正在走向世界,輕易放棄和否認它們,是不明智的,反對東西方醫(yī)學的進一步溝通,也是很有害的。



         我們需要破除的是長期盛行于西方的市場醫(yī)學的唯利是圖(中國也引進了這些不好的模式),以及專利保護的技術壁壘,需要借鑒古人智慧,造福人類社會。



        “依靠內(nèi)外衛(wèi)生資源,遠離藥片和醫(yī)院”的中醫(yī)大智慧,是未來醫(yī)學的發(fā)展方向。



          讓人不得病的醫(yī)學,才是最好的醫(yī)學。不是依靠大儀器,出一摞報告單的醫(yī)學才是最好的醫(yī)學。





       中醫(yī)道術并重,走向世界,就能做出成就,造福人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8 11:06 , Processed in 0.0598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