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12
返回列表 發(fā)新帖
樓主: 一指春秋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認為西醫(yī)對中國來說就是文化侵略

[復(fù)制鏈接]
11
發(fā)表于 2022-9-10 11:28:41 | 只看該作者
一往情深 發(fā)表于 2022-9-10 10:28
在新冠戰(zhàn)疫中,中醫(yī)藥就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你對此視而不見,只能說明先生缺乏最基本的專業(yè)素養(yǎng)。

...
對于此我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中醫(yī)學(xué)自古以來就對病毒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是束手無策的,……我反對在新冠戰(zhàn)疫中中醫(yī)藥就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

先生的反對,純粹就是從主觀思維定勢出發(fā)的簡單推論,可以扯上千年的歷史卻對眼前的事實視若無睹,這就是說你不專業(yè)的地方。

我認為中醫(yī)藥在新冠戰(zhàn)疫尤其是初期起了關(guān)鍵的作用,完全是在那時的公開信息基礎(chǔ)上通過求是得出的結(jié)論,兩年多前就在論壇發(fā)表過:http://www.linow.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187&extra=

先生這類帖子和幾個老紅軍們的帖子立場觀點雖然明顯對立,但思維方式其實卻出奇地高度一致:就是完全不需要客觀事實依據(jù),所以什么時候都可以隨時發(fā)出,說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就是這個意思,而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的觀點基本上是沒有價值的,……


12
發(fā)表于 2022-9-10 11:59: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往情深 于 2022-9-10 12:41 編輯
蕭鐵 發(fā)表于 2022-9-10 11:28
先生的反對,純粹就是從主觀思維定勢出發(fā)的簡單推論,可以扯上千年的歷史卻對眼前的事實視若無睹,這就 ...

中國歷代瘟疫簡史

上古時期,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的記載[1]。「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jīng)》和《左傳》。

公元2年,青周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

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過半,摘自《后漢書·劉玄傳》。

16年,新王莽天奉三年,丙子年,二月大疫,馮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摘自《后漢書·王莽傳》。

22年,新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后漢書·劉吉傳》。

38年,建武十四年,戊戌年,會稽因大疫而死者萬數(shù),摘自《后漢書·鐘離意傳》。

44年,建武二十年,甲辰年,馬援在交趾,軍吏經(jīng)瘴疫死者十之四五,摘自《后漢書·馬援傳》。

49年,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摘自《后漢書·馬援傳》。

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皇甫規(guī)在隴右,軍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規(guī)親入庵廬巡視,摘自《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

169年,建寧二年,己酉年,疫氣流行,死者極眾,摘自《備急千金要方·傷寒》。

196年,建安元年,丙子年,南陽自此連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間,張仲景宗族兩百余口,死者竟達三分之二,摘自《傷寒雜病論·序》。

208年,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軍吏士多死,摘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223年,黃初四年,癸卯年,三月,宛許大疫,死者萬數(shù),摘自《三國會要》、《宋書·五行志》。

252年,太元二年,壬申年,夏四月,圍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摘自《三國志·吳志·孫亮傳》。

253年,嘉平五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摘自《宋書·五行志》。

273年,泰始九年,癸巳年,吳疫,三年內(nèi)僅京都死者竟達十萬,摘自《宋書·五行志》。

275年,咸寧元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萬人,摘自《宋書·五行志》。

322年,永昌元年,壬午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河朔亦同,摘自《宋書·五行志》。

376年,太元元年,丙子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絕戶者,摘自《宋書·五行志》。

380年,太元五年,庚辰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絕戶者,摘自《宋書·五行志》。

397年,隆安元年,丁酉年,八月,北魏大疫,人與馬牛死者十有五六,摘自《北史·魏本紀》。

423年,宋景平元年,癸亥年,魏,士眾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摘自《北史·魏本紀》。

468年,魏皇興二年,戊申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萬,摘自《魏書·靈徵志》。

510年,魏永平三年,庚寅年,四月,平陽郡的禽昌和襄陵二縣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人,摘自《魏書·世宗宣武帝紀》。

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年,九月,漢王諒師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摘自《隋書·高帝紀》

612年,隋大業(yè)八年,壬申年,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摘自《北史·隋本紀》。

682年,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陜至洛,死者不可勝數(shù)。死者枕籍于路,摘自《舊唐書·五行志》、《舊唐書·高宗紀》。

687年,唐垂拱三年,丁亥年,是春自京師至山東疾疫,民死者眾,摘自《舊唐書·中宗紀》。

707年,唐景龍元年,丁未年,夏,自京師至山東、河北疫死者千數(shù),摘自《新唐書·五行志》。

762年,唐寶應(yīng)元年,壬寅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摘自《新唐書·五行志》。

763 年,唐廣德元年,癸卯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摘自《舊唐書·代宗紀》。

789年,唐貞元五年,己巳年,是夏淮南浙東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摘自《舊唐書·德宗紀》。

806年,唐元和元年,丙戌年,夏,浙東大疫,死者大半,摘自《新唐書·五行志》。

880年,唐廣明元年,庚子年,春末,賊在信州疫癘,其徒多喪。賦眾疫癘,摘自《舊唐書·僖宗紀》。

880年,唐大順二年,辛亥年,春,淮南大饑,軍中疫癘,死者十三四,摘自《舊唐書·昭宗紀》。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年,三月,金人圍汴京,城中疫死者幾半,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無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2年,南宋紹興二年,壬子年,春,涪州疫,死數(shù)千人,會稽時行痢疾,摘自《宋史·五行志》、《續(xù)名醫(yī)類案·痢類》。

1161年,金正隆六年,辛巳年,諸道工匠至京師,疫死者不可勝數(shù),天下騷然,摘自《金史·完顏匡傳》。
1164年,南宋隆興二年,甲申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jié)草舍遍山谷,暴露凍綏,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是歲浙之鎧饑民疫者尤眾,摘自《宋史·五行志》。
1181年,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寧國府民疫,死者尤眾,摘自《宋史·五行志》。
1191年,南宋紹熙二年,辛亥年,涪州疫,死數(shù)千人,摘自《宋史·五行志》。
1209年,宋嘉定二年,己巳年,夏,都民疫,死去甚眾,淮民流江南者,饑與暑并,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庚午年,四月,都民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丙子年,數(shù)月間城中疫氣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數(shù)計,摘自1297年,元大德元年,丁酉年,八月,真定、順德、河間旱疫;河間之樂壽、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十二月)般陽路饑疫,兵多死于瘴癘,摘自《元史·成宗本紀》、《新元史·史耀傳》。
1308年,元至大元年,戊申年,春,紹興、慶元、臺州疫死者二萬六千余人,摘自《元史·五行志》。
1331年,元至順二年,辛未年,疫癘死者十九,摘自《元史·文宗本紀》。
1332年,元至順三年,壬申年,宜山縣饑疫,死者眾,摘自《元史·文宗本紀》。
1408年,明永樂六年,戊子年,正月,江西建昌、撫州、福建建寧、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萬八千四百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0年,明永樂八年,庚寅年,登州、臨海諸州縣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癸巳年,六月,湖州三縣疫;七月,寧波五縣疫;邵武大疫,絕死者萬二千戶,摘自《明史·五行志》
1444年,明正統(tǒng)九年,甲子年,冬,紹興、寧波、臺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萬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56年,明景泰七年,丙子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萬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摘自《明史·五行志》。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新野疫癘大作,死者無虛日,摘自《名醫(yī)類案·瘟疫》。
1493年,明弘治六年,癸丑年,吳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闔門死,摘自《都公譚纂》。
1506年,明正德元年,丙寅年,六月,湖廣、平溪、清涼、鎮(zhèn)遠、偏橋、四衛(wèi)大疫,死者甚眾,靖州諸處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寧、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3年,明嘉靖二年,癸未年,七月,南京大疫,軍民死者甚眾,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5年,明嘉靖四年,乙酉年,九月,山東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530年,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痘災(zāi)盛行,死者過半,摘自《痘癥理辨·序》。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摘自《疫癥集說》。
1582年,明萬歷十年,壬午年,四月,京師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頭瘟癥,死者枕籍,摘自《明史·五行志》、《順天府志·祥異》。
1586年,明萬歷十四年,丙戌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滅門,摘自《萬病回春》。
1622年,明天啟二年,壬戌年,(時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門闔境患此,病勢極為危迫,摘自《先醒齋筆記·痢門》。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年,晉寧疫,人牛多斃;曲陽大疫,余姚痘疫盛行,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學(xué)箕初稿·天花仁術(shù)序》。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瓊州、靈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無算;六月,曲阜大疫,東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幾半,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春,南樂疫,河間大疫,塊獻縣大疫,人死無算;六月荷澤疫;秋,章邱、東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無算,昌樂疫;羌州寧海、濰縣大疫,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723年,清雍正元年,癸卯年,秋,平鄉(xiāng)大疫,死者無算,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丁未年,夏,揭揚、海陽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無算;冬,漢陽疫,黃岡大疫,鐘祥、榆明疫,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732年,清雍正十年,壬子年,崑山大疫,死者數(shù)千人;夏,會城疫,摘自《洄溪醫(yī)案·瘟疫》。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鎮(zhèn)洋大疫,死者無算;昆山疫;上海、寶山大疫,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贛榆、武進、蘇州大疫;夏,日照、范縣、莘縣、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計數(shù);昌樂疫,東光大疫,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821年,清道光元年,辛巳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縣、武城、范縣大疫,巨野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七月,東光、元氏、新樂、通州、濟南大疫,死者無算,東阿、武定、滕縣、濟寧州大疫;八月,樂亭大疫,青縣時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勝計;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斃無數(shù);灤州、元氏、內(nèi)邱、唐山、蠡縣、望都大疫,臨榆疫,南官、曲陽、武強、平鄉(xiāng)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年,三月,武昌、咸寧、潛江大疫;四月,蓬萊疫;五月,黃陂、漢陽、宜都、石都大疫,死者無算;崇陽大疫;監(jiān)利疫,松滋大疫;八月,應(yīng)城、黃梅、公安大疫,摘自《清史稿·災(zāi)異志》。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夏,暑風(fēng)甚劇,時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摘自《冷廬醫(yī)話》。
咸豐-同治年間,皖南大疫, 主要原因是清軍和太平軍在皖南一帶拉鋸作戰(zhàn),百姓大量死亡,尸體未能及時處理,爆發(fā)了包括傷寒、痢疾以及古典型霍亂等多種疾病。

同治元年(1862年),徽州又遭受嚴重的霍亂侵襲,使徽州人口大量死亡,民國《歙縣志》卷3《武備志·兵事》記載:「國藩于上年(咸豐十年)六月駐師祁門,敵軍亦悉銳來攻,徽州蹂躪不堪,村舍焚燒殆盡,至是戰(zhàn)禍稍紓,斯時徽民不死于兵刃,即死于饑與疫,孑遺亦無幾!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沙俄經(jīng)中東鐵路傳至滿洲里再傳入哈爾濱,隨后一場大瘟疫席卷整個東北,波及河北山東等地,一時之間震動了已經(jīng)快要面臨倒塌的大清王朝。

民國檔案記載,河北保康等三縣關(guān)于當?shù)孛駠?1937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間十年瘟疫疫情的記載,其凄慘之狀觸目驚心,可見一斑。

轉(zhuǎn)載自《歷史那玩藝》微信公眾號

中國歷史記載不會騙人,這么多瘟疫歷史沒有出現(xiàn)中醫(yī)學(xué)治療瘟疫的任何記錄,完全等同于中醫(yī)學(xué)不存在一樣,說中醫(yī)學(xué)對傳染病有效,歷史都不會答應(yīng)。

13
發(fā)表于 2022-9-10 15:53: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往情深 于 2022-9-10 16:09 編輯
蕭鐵 發(fā)表于 2022-9-10 11:28
先生的反對,純粹就是從主觀思維定勢出發(fā)的簡單推論,可以扯上千年的歷史卻對眼前的事實視若無睹,這就 ...

說歷史證明中醫(yī)藥能防治烈性傳染病是夸大其辭;但因此而全盤否定中醫(yī)藥、特別是在新冠戰(zhàn)疫中的關(guān)鍵作用,則是從夸張的一端走向愚蠢的一端。

~~~~~~~~~~~~~~~~~~~~~~~~~~~~~~~~~~~~~~~~~~~~~~~~~~~~~~~~~

廢醫(yī)驗藥本來就不是全盤否定中醫(yī)藥,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給中醫(yī)學(xué)自證臨床有效的機會。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款中藥被證實對新冠疫情有臨床療效。傳統(tǒng)中醫(yī)揮舞著鐮刀參與現(xiàn)代化的新冠抗疫,就因為參與了就應(yīng)該給它分功勞嗎!?

歷史上傳統(tǒng)中醫(yī)對于普通的痢疾是束手無策的,對于瘧疾是束手無策的,對于肺結(jié)核同樣是束手無策的,普通的槍傷感染同樣束手無策。我們可以想一想痢疾、瘧疾、肺結(jié)核可是比傳染病好治多了,可是全國的中醫(yī)專家對于痢疾、瘧疾、肺結(jié)核都束手無策,哪里來的勇氣和能力治療傳染。】箲(zhàn)時期盤尼西林價比黃金還貴,按照您所說傳統(tǒng)中醫(yī)有能力治療傳染病,難道治療不了普通的槍傷感染以及手術(shù)感染!?抗戰(zhàn)中也沒有見哪一個中醫(yī)用草藥替代盤尼西林救治傷員,這是不爭的事實。


這么多年蕭鐵先生一直反對倒騎驢集團,為何到了具體問題也犯糊涂呢。中醫(yī)學(xué)自古以來對于普通的感染以及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都是束手無策的,如果這一點無法形成共識,那么就無法繼續(xù)交流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dǎo)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17:31 , Processed in 0.0519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fù)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