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6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1-28 21:41:53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8日20:30),王紅霞主任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yī)》,她講述的題目是“中西醫(yī)團結合作,衷中納西”。不少人把中醫(yī)說成是“經(jīng)驗醫(yī)學”,把西醫(yī)稱為“實驗醫(yī)學”。這樣劃分并不準確,因為所謂“經(jīng)驗醫(yī)學”,指的是只有零散經(jīng)驗,而沒有系統(tǒng)理論的醫(yī)學,中醫(yī)學不僅有理論,而且其理論相當穩(wěn)定,是一個逐步完善的以“肯定之肯定”為主體的醫(yī)學體系,而不是西醫(yī)學以“否定之否定”為特征的醫(yī)學體系。從生成論的觀點來看,中醫(yī)學由一顆小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其樹干的年輪不斷增多、增大,沒有被徹底否決過,這就是“肯定之肯定”的過程;雖然西醫(yī)擅長研究人體的結構,但是用不同結構決定不同功能的方法,在細胞之內的細胞核階段,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肺細胞與肝細胞帶著相同的DNA!             因此說,結構是由層次構成的,器官、組織、細胞、細胞膜、細胞核、核酸等不同層次的結構,有不同的功能。水的功能不能用它的組成氫原子解釋,也不能用氧原子解釋,它們加在一起就爆炸。認識水的特性,只能用它的整體性來解釋。解釋人的特性,也是這樣。細胞、分子,不是人,甚至DNA也不是生命,更不能代表人,揭示人的特性離不開天地萬物、社會、精神等對人體的影響。
宏觀與微觀也是相對的,相對于細胞而言,器官、組織結構都是宏觀的,是“不精確”的“宏觀”,是相對的“黑箱”。 “黑箱方法”不僅適用于整個完整的身體,而且可以在體內的各個不同層次上使用!案伟本褪且粋黑箱,“冠心病”也是一個黑箱!因為它還可以再細化,它還不是完全的“白箱”。我們期待王紅霞主任的講述。
            王紅霞,副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yè)于河北醫(yī)科大學,國家級二級心理咨詢師, 河北省第四批名老中醫(yī)師帶徒繼承人,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副院長曹東義教授高徒,河北省名中醫(yī)趙振興教授師承弟子。從事臨床工作以來共發(fā)表論文30篇,參編論著10余部。
            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多年來,尤其擅長運用心理療法結合中醫(yī)辨證治療多種疑難雜癥及心身相關性疾病包括胃腸消化性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前病變、胃食管反流性、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等;肺系疾病包括各類咳嗽、哮喘、肺纖維化、肺心病等;失眠、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征、產后抑郁證等而達到“心身同調”的效果。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賀王紅霞主任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yī)》成功!中醫(yī)依靠生成論,生成的物質有結構,因此,生成可以包容構成,中醫(yī)能夠包容西醫(yī),F(xiàn)代醫(yī)學對于病灶的認識,延伸了中醫(yī)對于“物象”的觀察,完全可以納入四診的體系里,作為診斷與治療的一種體征,這種物象只能是“理法方藥”完整體系之下的一種指征,不能以之取代四診,作為唯一指標。
           綜括起來說,中醫(yī)的臨床優(yōu)勢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個是只有證候而沒有病灶的病人,西醫(yī)沒有可以攻擊的靶點,他們的雷達發(fā)現(xiàn)不了目標,只好找中醫(yī)治療。這往往是“早期介入”的最佳時機,把疾病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是中醫(yī)的長處所在。
中醫(yī)的第二個臨床優(yōu)勢是她善于解決復雜問題,F(xiàn)代西醫(yī)沒有靶點的時候,不能介入,而靶點太多的時候,就好象四面楚歌,難于下手,這是還原論方法學上的缺陷,難于彌補,F(xiàn)代科學或者只研究一種屬性,或者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三個要素之間如何構成一個有機體系?四個、五個要素之間如何和諧、平衡、動態(tài)變化?現(xiàn)代醫(yī)學、科學還沒有這樣的成熟理論模型。
          中醫(yī)道術并重的生成醫(yī)學,可以包容研究構成、主張單靶點治療的西醫(yī)。

262
發(fā)表于 2018-1-29 07:21:02 | 只看該作者
             重新認識醫(yī)學
     醫(yī)者仁術也,這是社會學的定義。
     醫(yī)學,是維護人體穩(wěn)態(tài)(健康)的智慧。他不僅僅是一類技術、一門科學、一種學問,而是人類智慧的集大成者。
     醫(yī)學的任務:1  維護人類的個體心理健康;2  維護人類個體功能穩(wěn)態(tài);3  要求整個社會為維護個體健康做出努力;4  為維護社會系統(tǒng)、自然系統(tǒng)、人工系統(tǒng)的平衡做出努力。醫(yī)學是維護天人合一、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醫(yī)學(維護健康的智慧),在人類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將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

         醫(yī)者仁術也,是為仁政服務的,具有天然的、為人民服務的特質,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社會轉型不謀而合,用“仁術”改造西醫(yī)技術,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這部分內容涉及面太廣,不是醫(yī)學界能夠解決的,希望能夠引起廣泛的討論。
263
發(fā)表于 2018-1-29 07:25:48 | 只看該作者
          中西醫(yī)的根本區(qū)別:
        1     指導思想不同:陰陽五行;機械唯物論
        2     參照系不同:功能;結構
        3      方法不同:取象比類;科學實驗
        4      思維方式不同:辯證邏輯;形式邏輯
26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1-29 21:57:16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9日20:30),霍立軒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chuàng)國醫(yī)》,他結合《神醫(yī)扁鵲之謎》對于扁鵲著作的著作形式,以及扁鵲《內經(jīng)》《外經(jīng)》與《黃帝內經(jīng)》《外經(jīng)》的關系進行論述。更為重要的是,扁鵲著作與《靈樞》《素問》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馬王堆漢墓、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大量古書都沒有書名,老官山漢墓考古發(fā)現(xiàn)10部醫(yī)書也沒有書名來看,扁鵲的著作,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沒有書名,即使流傳到了漢代也不會有書名。
            那么,《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扁鵲《內經(jīng)》《外經(jīng)》,又是如何認定的?
            既沒有書名,也沒有篇名的扁鵲著作,能在流傳了幾百年之后被人們辨認出來,靠的主要是師徒傳承的脈絡不絕。
            扁鵲之前的醫(yī)學家,都是諸侯國的官吏,有位有祿,世襲相傳,也是周代“百工”之一家。扁鵲起于民間,周游列國,是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民間醫(yī)生,也是影響最大的中醫(yī)學者。官醫(yī)由于服務的人數(shù)少,活動的范圍小,不可能像扁鵲那樣“名聞天下”,更不可能“隨俗為變”,開創(chuàng)臨床各科。我們一起期待霍立軒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賀霍立軒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chuàng)國醫(y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扁鵲著作的有關考證,尤其是在漢代前后的流行情況。西漢年間的齊王侍醫(yī)遂,也學習扁鵲的醫(yī)學理論,他自己患病之后,嘗試著用扁鵲的理論為自己開方治病,“自練五石服之”。恰在這個時候,倉公淳于意臣路過,遂醫(yī)生很謙虛地讓淳于意為自己診病,并討論自己開的藥方。他說:“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贝居谝庖膊豢蜌,診查之后,他告訴遂醫(yī)生說:“公病中熱!墩摗吩弧袩岵讳颜,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shù)溲,亟勿服。色將發(fā)癰!彼灬t(yī)生不明白,他爭論說:“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
           原創(chuàng)于扁鵲的學術流派,在漢代也逐漸分化,這是由于不同中醫(yī)學家對于相同的理論,有不同的學術見解,并逐漸加以補充的結果。醫(yī)學首先是一個實用技術,必須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有關學術發(fā)展,并留下時代的特征。
26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1-30 22:05:3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30日20:30)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解《中醫(yī)外感熱病學史》,他講述的主要內容是:古人對于外感熱病病因的認識,漢代之前都主張溫熱病是傷于寒邪!端貑枴返臒岵、張仲景認為是傷寒、曹植認為是疫氣,其實是一物而三象,不是三類不同的病癥,是古人在認識取向上的不同側重點造成的。也就是說,《素問》重視外感熱病的發(fā)熱癥狀,張仲景重視外感熱病的得病原因,曹植看重外感熱病的流行性危害,因此才有了三種不同的名稱。溫病學派興起之后,張鳳逵將夏季的溫熱病,稱為暑;吳又可把流行的溫熱病,稱為瘟疫;清代溫病四大家,把一切溫熱病概括為四時溫病。他們對溫熱病的命名,都反映了溫熱病的一個或幾個方面,我們切不可因為其不同的名稱,而將它們說成是不同的疾病。當然,溫熱病在發(fā)病季節(jié)上的不同,病人體質各異,可以導致其在證候表現(xiàn)方面有很大區(qū)別,可以有風熱、溫熱、濕熱等不同表現(xiàn)形式。因此才有《難經(jīng)》“傷寒有五”的廣義傷寒學說,其實“傷寒”何只有五?《傷寒例》稱傷寒有十,朱肱稱傷寒有十二,吳又可稱疫氣之病各有異氣。古人試圖區(qū)別不同的外感熱病,但由于時代與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與現(xiàn)代的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在名稱上一一對應。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來看,“外感溫熱病”包括了現(xiàn)代醫(yī)學許多傳染和感染性疾病,我們也不能據(jù)此就認定古人已經(jīng)掌握了眾多不同的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具體而詳細的區(qū)別。相反,古人還是根據(jù)他們自己的理解,將眾多不同的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概括為成一類病癥,來探討它們共有的發(fā)病規(guī)律、傳變過程和治療概況。他們在命名這類外感熱病時,或名之為熱病,或名之為傷寒,或名之為溫病。由于他們在認識上的細微區(qū)別,或者說他們的不同著重點,是他們命名成不同溫熱病的原因。那么,傷寒學派的“傷于寒”與溫病學派的“感于溫”在病因學中有著哪些區(qū)別呢?請關注今天晚上張海濤為大家?guī)淼木手v述。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賀張海濤講述《中醫(yī)外感熱病學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外感熱病發(fā)展過程之中,歷代醫(yī)家關于外感熱病“共有理論”的形成問題。毫無疑問,古人所說的傷寒、瘟疫、溫病,不等于現(xiàn)在某個具體的傳染病,或者等同于某個感染性疾病,都是對于發(fā)熱性疾病共同規(guī)律的研究!端貑枴贰鹅`樞》在學術上繼承了前人的成就,總結出熱病的病因主要與傷于寒邪有關,因此主張“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雖然認為熱病的病因是傷寒,但是在命名疾病的時候,卻只重視病癥之熱,而對病因之寒沒有給予突出的地位。故《素問》《靈樞》之中有“熱論”“評熱論”“刺熱論”“熱病篇”,卻沒有一篇是以“傷寒”命名的專論。這也反映了“熱病”的稱謂,在來源上更古樸,因為發(fā)熱的證候,既可以是病人的自覺癥狀,也可以是被醫(yī)生檢測到的體征,所以古人早就有熱病的名稱。
            人們在患發(fā)熱的疾病之時,往往可以追溯到近期遭受寒邪傷害的情況,而且在發(fā)熱的初期常可見到“惡寒”的表現(xiàn),很容易認識到發(fā)熱的誘因是傷于寒。對于那些既不是處于寒冷季節(jié)、又沒有惡寒癥狀的發(fā)熱病人,古人也推測是與傷寒有關,只是把傷于寒的時間大大地向前推移到冬季,稱其為“伏氣傷寒”,或叫溫病、暑病。故《傷寒例》云:冬季“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此足以說明寒邪致病的嚴重性和廣泛性。
            《難經(jīng)》五十八難,明確指出了“傷寒有五”,將熱病與中風、溫病、狹義傷寒、濕溫一起,歸屬于廣義傷寒之內,創(chuàng)立了廣義傷寒學說。張仲景繼承和發(fā)展了廣義傷寒學術,建立了傷寒學派,啟迪了后世溫病學。

點評

一鍋漿糊。好好學習《傷寒論現(xiàn)代解讀》、《中西醫(yī)融合觀》,《中西醫(yī)融合觀續(xù)》三本書。當你們在一鍋漿糊里打滾的時候,中西醫(yī)融合觀已經(jīng)把傷寒、溫病融為一體,并且與現(xiàn)代感染病學融合了。  詳情 回復 發(fā)表于 2018-1-30 22:35
266
發(fā)表于 2018-1-30 22:35:14 | 只看該作者
馬京雪 發(fā)表于 2018-1-30 14:05
今天晚上(2018年1月30日20:30)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解《中醫(yī)外感熱病學史》,他講述的主要內容是 ...

    一鍋漿糊。好好學習《傷寒論現(xiàn)代解讀》、《中西醫(yī)融合觀》,《中西醫(yī)融合觀續(xù)》三本書。當你們在一鍋漿糊里打滾的時候,中西醫(yī)融合觀已經(jīng)把傷寒、溫病融為一體,并且與現(xiàn)代感染病學融合了。
267
發(fā)表于 2018-1-30 22:42:1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  衛(wèi)分表證-前驅期證態(tài)
一、太陽表實-重感冒證態(tài)        271
二、太陽表虛-感冒證態(tài)        277
三、風溫衛(wèi)分-前驅期證態(tài)        281
四、暑濕表寒-感冒證態(tài)        283
五、濕遏衛(wèi)氣-前驅期證態(tài)        284
六、燥熱衛(wèi)分-感冒證態(tài)        286
七、風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證態(tài)        287
八、太陽表實兼水飲-氣管炎證態(tài)        289
九、太陽表實兼內熱-重感冒證態(tài)        291
十、表熱下迫大腸-胃腸型感冒證態(tài)        292
十一、燥熱犯清竅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證態(tài)        295
十二、太陽少陰兩經(jīng)感寒證-老年感冒證態(tài)        297
第二章  氣分、陽明病、少陽病-典型期證態(tài)
一、氣分-Sepsis綜合征        300
(一)熱入氣分~SIRS證態(tài)        300
(二)暑熱傷氣-高熱、失鹽失水證態(tài)        303
(三)熱毒熾盛-敗血癥證態(tài)        305
(四)濕熱(暑濕)彌漫三焦證-菌血癥證態(tài)        307
(五)熱擾胸膈證-上消化道功能障礙證態(tài)        309
(六)上焦氣熱爍津證-早期敗血癥        312
二、肺部感染綜合征        312
(一)風熱壅肺-急性肺炎證態(tài)        315
(二)燥熱傷肺-急性間質肺炎證態(tài)        318
(三)暑傷肺絡-咳血、鼻衄證態(tài)        321
三、胃腸道感染綜合征        323
(一)感染性腹瀉綜合征          330
1.霍亂樣綜合征        330
2.痞證-胃腸炎證態(tài)        335
3.少陽熱迫大腸證-腸炎證態(tài)        339
4.厥陰熱迫大腸證-腸炎證態(tài)        340
5.下焦不固滑脫-慢性結腸炎證態(tài)        340
6.下焦虛寒便膿血-結腸潰瘍性炎癥證態(tài)        341
(二)濕溫-亞急性腸道傳染病綜合征        342
1.濕阻氣分-菌血癥證態(tài)        342
2.濕阻中焦-夏秋季胃腸功能紊亂證態(tài)        344
3.濕熱困中焦-胃腸感染證態(tài)        344
4.濕熱(暑濕)滯著胃腸證-慢性痢疾樣綜合征        347
5.邪伏膜原證        350
(三)黃疸綜合征        352
1.氣分濕熱蘊毒-肝細胞性黃疸證態(tài)        355
2.陽明濕熱發(fā)黃-肝炎病毒性黃疸證態(tài)        355
四、急腹癥綜合征        358
(一)結胸-胸腹腔感染綜合征        358
1.大結胸-急性腹膜炎證態(tài)        359
2.小結胸-胸腔感染證態(tài)        363
3.懸飲-胸腔非炎癥性積液證態(tài)        364
4.寒實結胸-慢性炎癥性積液證態(tài)        365
(二)腸腑不通綜合征          366
1.胃腸實熱內結-腸梗阻證態(tài)        366
2.熱結腸腑陰虛-失鹽失水、大便干結證態(tài)        371
3.熱結腸腑氣陰虛-腸梗阻合并虛弱證態(tài)        372
4.脾約-便秘證態(tài)        373
(三)少陽證-肝膽胰感染綜合征        374
(四)蓄血綜合征          379
1.太陽蓄血身黃證-宮外孕盆腔積血證態(tài)        386
2.陽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證態(tài)        387
3.熱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證態(tài)        388
五、風濕綜合征          389
(一)少陰陽虛寒濕證-類風濕證態(tài)        394
(二)血虛寒厥-重癥類風濕證態(tài)        396
(三)風濕相搏-風濕性關節(jié)炎證態(tài)        397
(四)濕熱郁于經(jīng)絡-感染性變態(tài)反應性關節(jié)炎證態(tài)        399
(五)心陰心陽兩虛-心肌炎證態(tài)        401
六、水電解質紊亂-陽虛、亡陽綜合征        403
(一)膀胱蓄水-滲透壓調定點異常證態(tài)        406
(二)心陽損傷-電解質紊亂心功能障礙證態(tài)        409
(三)脾胃陽氣損傷證-胃腸功能障礙證態(tài)        410
(四)少陰陽虛水泛-低血鉀,低血鈉證態(tài)        412
(五)津氣欲脫-感染性休克證態(tài)        416
(六)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證態(tài)        418
1.陽虛欲脫-急性失水休克證態(tài)        418
2.少陰陰盛陽越-暖休克證態(tài)        419
3.少陰陽衰陰盛-休克證態(tài)        420
七、邪擾心包-腦功能障礙綜合征            425
(一)衛(wèi)、表-感冒證態(tài) 腦功能障礙綜合征        435
1.太陽陽虛心神浮越證        436
2.少陽里虛熱陷證        437
(二)氣分-典型期證態(tài)腦功能障礙綜合征        438
1.熱陷心包-急性腦感染證態(tài)        438
2.濕熱痰蒙心包-非典型腦炎證態(tài)        441
第三章  營血分-MODS證態(tài)
一、熱灼營陰-早期MODS證態(tài)         453
二、熱入心包-中毒性腦病昏迷證態(tài)        455
三、熱盛迫血-DIC證態(tài)          457
四、血熱動風-中毒性腦病痙攣證態(tài)        459
五、氣營(血)兩燔證-重度中毒性腦病顱內高壓證態(tài)        461
六、熱結腸腑-腸梗阻中毒腦病證態(tài)        464
第四章  余熱未凈、陰虛-恢復期、慢性期綜合征
一、少陰陰虛火旺-疲勞綜合征證態(tài)        473
二、邪留陰分-異常消耗低毒感染證態(tài)        477
三、熱耗真陰-異常消耗證態(tài)        478
四、陰虛風動-異常消耗、離子紊亂證態(tài)        479
五、太陰虛寒證-營養(yǎng)不良證態(tài)        480
六、少陰陰虛停水-泌尿系感染證態(tài)        481

268
發(fā)表于 2018-1-30 22:56:52 | 只看該作者
         下篇:外感染熱病證態(tài)學
導  論
第一章  正氣-防御機制論
一、正氣-防御機制及其相關因素        173
(一)宿主的防御機制:正氣的基礎。        173
1.天然屏障        173
2.免疫系統(tǒng)        174
3.黏膜免疫系統(tǒng)(MIS)        175
4.變態(tài)反應        177
(二)心理-社會因素與免疫的關系        179
1.心理因素對免疫系統(tǒng)影響的機理        180
2.心理因素對免疫調節(jié)疾病的影響        182
(三)外環(huán)境與健康的關系        183
1.氣候與人類健康        183
2.太陽與人類的關系        184
3.環(huán)境污染與健康        185
(四)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對正氣-抵抗力的認識        186
1.衛(wèi)氣與免疫的關系:        187
2.肺脾腎與免疫的關系:        187
(五)機體抗各類病原體感染的免疫學特性:(正氣的功能)        189
第二章  外邪-病因論
一、外邪與病原體        201
二、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與病原體的關系        204
(一)媒介昆蟲        204
(二)外界微小環(huán)境        205
(三)氣候異常        206
(四)社會環(huán)境        208
三、“天人合一”思想        209
四、臨床表現(xiàn)(癥候群)與季節(jié)、病原體之間的關系        212
(一)風溫綜合征與春季呼吸系統(tǒng)感染綜合征        212
(二)秋燥綜合征與秋季呼吸系統(tǒng)感染綜合征        215
(三)濕溫綜合征、暑溫綜合征、暑濕綜合征        216
1.夏季容易發(fā)生下列傳染。        216
2.為什么夏季容易發(fā)生各類傳染?        216
3.濕溫綜合征與消化系統(tǒng)感染綜合征        217
4.暑溫綜合征與夏秋季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綜合征        219
5.暑濕綜合征        220
第三章  正邪態(tài)勢-病理過程論
一、感染過程(病機、傳變過程)及治療原則        222
(一)西醫(yī)感染過程與中醫(yī)傳變過程的融合        222
(二)Sepsis與MODS的關系在中醫(yī)外感熱病學中的體現(xiàn)        225
(三)風溫-春季呼吸道感染綜合征        226
1.西醫(yī)呼吸道感染病        226
2.中醫(yī)風溫        229
3.中西醫(yī)融合證態(tài)體系        230
(四)春溫-春季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綜合征        230
1.春溫綜合征的臨床特點        231
2.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32
(五)暑溫-急性腦炎綜合征        234
(六)濕溫-亞急性腸道傳染病綜合征        239
1.典型傷寒        241
2.非典型傷寒        242
(七)暑濕綜合征        244
(八)伏暑綜合征        247
(九)秋燥-秋季呼吸系統(tǒng)感染綜合征        250
1.秋燥的定義        250
2.秋燥的證候特點        250
3.臨床表現(xiàn)        251
4.西醫(yī)腸道病毒感染與秋燥綜合征的關系:        251
第四章  發(fā)熱
一、西醫(yī)對發(fā)熱的認識        256
(一)發(fā)熱的原因和機制        256
1.致熱原和激活物的概念        256
2.發(fā)熱激活物的主要種類和性質        257
(二)內生致熱原        259
1.白細胞致熱原        259
2.新發(fā)現(xiàn)的內生致熱原        260
(三)致熱原的作用部位        260
1.前列腺素        261
2.cAMP        261
3.Na+/Ca2+比值        261
(四)發(fā)熱的分類及常見疾病        262
1.按發(fā)熱的程度分類及其常見疾病        262
2.按發(fā)熱的病程分類及其常見疾病        262
3.按熱型分類及其常見疾病        262
(五)中醫(yī)對發(fā)熱的認識        263
(六)發(fā)熱的時相變化及其中西醫(yī)融合        265
(七)發(fā)熱的證態(tài)分類        266
(八)感染性發(fā)熱的診斷程序(流程)        266
1.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的鑒別        267
2.感染性發(fā)熱的鑒別        267
3.發(fā)熱診斷程序        267
4.長期發(fā)熱        268
5.長期低熱:        268
26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1-31 21:35:30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31日20:30),張相鵬講述《中醫(yī)群英戰(zhàn)SARS》,他和大家一起討論“收獲香山會議”。在疫情過去不久,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學會議”的第219次學術討論會正在舉行。鄧鐵濤教授應邀出任大會執(zhí)行主席。會議主題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建構與研究方法”。鄧鐵濤先生做的主題報告是“為中醫(yī)藥的發(fā)展架設高速公路”,以高屋建瓴之勢,站在中西文化對撞的基礎上談中醫(yī)藥的發(fā)展,站在醫(yī)學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上從“天人合一”觀點來看待中醫(yī)藥發(fā)展以及它在人類發(fā)展中的重大作用。報告一開始,他一語驚人地說:“21世紀一開始,炮火煙硝就籠罩著世界,今天的世界可以說是世界的戰(zhàn)國時代!蔽覀円黄鹌诖龔埾帙i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zyqy
           祝賀張相鵬講述《中醫(yī)群英戰(zhàn)SARS》成功!他介紹了鄧鐵濤先生當年,在非典過后的香山會議上,對于中醫(yī)中醫(yī)重要作用的論述。鄧老經(jīng)過論述,懇切地呼吁說:“政府應為支持中醫(yī)藥的發(fā)展架設一條高速公路。21世紀的中醫(yī)藥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于世界科學之林!如果認為上面的意見是正確的話,那么,目前最流行的一個口號:‘向世界接軌’,我認為錯了,什么都向世界接軌,就把我們置于從屬地位。21世紀是重新評價中華文化,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時期,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不能缺少中華文化的參與,東西方文化是互補性很強的兩種文化,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把中華文化處于‘自我從屬’的地位。那句口號應該改為‘與世界雙向接軌’。中國科學家有志氣、有骨氣、有智慧、有能力去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更美好的未來!
270
發(fā)表于 2018-1-31 22:11: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醫(yī)融合觀 于 2018-1-31 14:13 編輯

       2014,12,25在本論壇發(fā)表的帖子。
        要從世界三次文化復興看中西醫(yī)的關系。
      復興就是隔輩親,孫子反對爸爸喜歡爺爺,孫子利用爺爺反對爸爸,最后戰(zhàn)勝爸爸。世界歷史中有三次復興,一是孔子的克己復禮,復興的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禮樂,打擊的是奴隸社會,造就了一個封建社會理論;第二次復興就是人人皆知的歐洲文藝復興,復興的是希臘、雅典、羅馬的奴隸社會中的民主,打擊的是封建社會,為資本主義建立打基礎;第三次就是中華復興,復興的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中的精華,打擊的是資本主義、機械唯物主義,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
      這就是為什么中西醫(yī)之爭只發(fā)生在中國的原因。復興中醫(yī)就是打擊近代西醫(yī),建立中西醫(yī)融合的新醫(yī)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08:50 , Processed in 0.0788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